Menu
  • 首页

  • 校园新闻

  • 通知公告

  • 教学科研

  • 更多

综合实践

食物中糖及人体内糖 代谢方式研究

[日期:2025-03-27] 来源: 作者:桂子舒、刘泽菲


食物中糖及人体内糖 代谢方式研究

引言

 2024“科探方舟”项目从今年暑期开始,高一的同学们线上线下同时进行学习。线上进行探究性学习导论等科学研究课程,线下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了课题探究实验。10月上旬行进了中期汇报交流,答辩前的一个月内,各课题的同学们继续深化课题探究,最后从每个课题组中选择最优秀的小组参加成果答辩会。


1. 课题背景

1.1中科院微型实验室“科探方舟”

“科探方舟”(课题研究项目),是徐州一中与中科院合作,中科院京区科协牵头设计的品牌科学产品。“科探方舟”以探究性科学实验装置为支柱,在专业探究课程专家的指导下完成“小课题研究”,帮助同学们涵养科学精神、提高科学素养。

"科探方舟"是一个探究性的教学集成包,相当于一个微型的实验室,其中包含了生命科学、资源环境等十个不同方向的课题,分别涉及水质差异与硬水软化、射电天文望远镜工程、桥梁承载能力、住宅日照间距、种子催芽剂、风力发电等,都是基于当下、基于生活和生产实践、基于同学们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是真问题,课题具有前瞻性和鲜明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合作精神、沟通能力,以此提高科学素养。高中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黄金时期,而小课题研究又是一项缜密的科学实验活动,应该让同学们从高中开始,就养成像科学家一样思维的习惯。通过自主学习、动手实验、成果汇报和答辩的形式,达到开阔视野、启迪灵感、增强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科学素养,为将来成为未来社会急需的创新型人才打下基础。


1.2 “糖与糖代谢”研究课题背景

1. 糖是自然界分布广泛、数量最多的有机化合物,在生物体内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是人体能量的最主要来源,是人类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2.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模式正向着高脂肪高热量、高糖膳食摄入的方向发展,食品中大量的添加糖带来的效应一直受到学界关注

3.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发生变化,糖尿病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之

4.糖尿病作为一种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其管理关键在于血糖水平的精确控制。


2.实验概况

2.1提出问题

1.糖以什么形式存在?

2.不同的食物中含有多少糖?

3.人们吃下的食物,蔗糖是怎样转化成葡萄糖的?

4.不同种类的食物升糖指数是多少?

5.如何控制糖尿病?

2.2作出假设

1. 食物越甜含糖越,苦味、酸味的食物不含糖。

2. 蔗糖酶转化蔗糖速度逐渐减慢。

3.越粗糙的食物升糖指数越低,越洁淡的食物升糖指数越低


2.3设置变量

1. 不同的食物的葡萄糖浓度。

2.不同时间蔗糖酶转化葡萄糖的浓度。

3.相同时间,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蔗糖酶转化葡萄糖的浓度

4.不同食物的升糖指数。

5.相同食物不同做法的升糖指数。相同做法不同食物的升糖指数。


2.4材料与设备

手册、无水葡萄糖、电子秤0.01、称量纸、搅拌棒、塑料量筒、尿糖试纸、滴管3m1、色素、药勺实验勺、血糖仪、蔗糖、蔗糖烧杯、标签纸、UNO R3开发板、方口USB酶M019、滴管0.2m1、数据线、鳄鱼夹导线、面包板、N沟道场效应管MOS场效应管、杜邦线、金属膜电阻、电机6V双孔、EPE泡沫条、塑胶导管软管PVC、锡箔纸。


2.5实验步骤

1.测量不同食物葡萄糖:浓度选择了冰红茶、咖啡、蜂蜜、苹果不同浓度溶液进行重复测量并记录。

2.蔗糖酶工作曲线研究:配制两种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加入蔗糖酶,分别记录不同时间溶液中葡萄糖浓度。

3.不同食物血糖生成指数调查:查询不同食物的升糖指数并归纳整理,进行分类比对

4.模拟闭环胰岛素泵系统:搭建电路,设计两个回路,通过单片机程序控制,模拟自动注射


2.6数据分析

1.冰红茶含糖量10%,苹果含糖量2%,咖啡含糖量

2.17%,蜂蜜含糖量40%。

2.0.5%蔗糖溶液,3分钟葡萄糖浓度达到27.9%,10分钟葡萄糖浓度达到55.62%。0.25%蔗糖溶液,3分钟葡萄糖浓度达到31.68%,10分钟葡萄糖浓度达到37.62%。

3.大米饭升糖指数83,大米粥升糖指数78,黑米粥升糖指数42,面头(富强粉)升糖指数88,荞麦面馒头升糖指数67。


2.7结论

1.不同食物含有的葡萄糖浓度差异巨大,苦、酸的食物也含有葡萄糖。

2.一定浓度的蔗糖溶液,在蔗糖酶的作用下,不同时间产生不同的葡萄糖浓度。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在蔗糖酶的作用下,产生葡萄糖的速率曲线不相同。

3.不同食物间升糖指数差别巨大。粗糙的食物升糖指数更低,精细的食物升糖指数更高。相同食物直接煮比煮成粥升糖指数更高。


2.8思考与讨论

1.不同种类的食物对人体补充糖分有区别

2.吃完食物后,随着时间的变化,体内的葡萄糖浓会逐渐升高。吃食物的量不同,变化速度也不同。

3.不同食物,不同做法食用后,会对血糖的提升速度有不同影响。


2.9参考文献

[1]林秀红,糖,也有好坏之分?[J].大众健康。2020(12):2.

[2]王怀槟,彭星光,刘宏生,余稳稳。碳水化合物食品GI值体外、内预测方法的研究进展[J/OL].

[3]余丽玲,金浩宇,赖胜圣、闭环式人工胰腺血糖控制算法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8,24(3):3.


3.实验过程详细记录


3.1通讯稿:课题一全过程记录

《糖与糖代谢》课题研究小组活动正式开展,“科探方舟”顺利启航!

参与人员:桂子舒

时间:2024年8月26日

一、明确目标

测量食物中的葡萄糖浓度,第一小组同学选择了冰红茶、咖啡、蜂蜜、苹果以及其它水果进行测试。

实验结果(数据)如下:

 

二、思考探究,解决问题

整个过程还算顺利。组员们按照正确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但是在实验进行中,出现了问题:有些样本含糖量太高,超出了尿糖试纸的测试范围。而且尿糖试纸在测量样本后出现的颜色,和标准比色卡上的颜色不好比较。但对于含糖量太高的样本,需要先把这个样本稀释,按1:10或1:40的比例稀释后再测量。试纸颜色采用先调配2%,1%,0.5%的葡萄糖溶液,将试纸放入等试纸变色之后,将它作为标准,和测冰红茶蜂蜜的试纸比较颜色。


三、合作交流,克服挫折

作为组内开展的第一次实验,操作难免出现失误和困难,比如会不小心计时超过六十秒,稀释时需要量取、计算,比对比色卡时对于颜色的判断组员产生分歧。但这些困难组员都慢慢适应,一一克服,有时需要重做,大家都表现出耐心。


其中,组员们思维活跃,想出了测量咖啡和柠檬。平常味苦的咖啡,葡萄糖含量会如何呢?味道很酸的柠檬,吃起来并无甜味,也会含葡萄糖吗?对于这些问题,组员们带着好奇心展开探究,咖啡含2.17%,柠檬有6%,日常生活中,有的食物不甜但含“糖”。


同时,组员们遇到问题与不同意见,需要及时沟通交流,学会合作,必要时,查阅资料来印证想法

四、结语:感悟科学,收获经验

在重复实验的过程中,在比对颜色的过程中,在合作中,组员们初步体验了科研精神,学会团队合作与耐心,走近科研探究,也在每次得出结果时体验到喜悦与成就感。我们组员也会再接再厉,走好科探每一步!


3.2 通讯稿:课题二全过程记录

克服新挑战,终于等来结果!——蔗糖酶工作曲线探究实验完成

时间:2024年8月27日 参与同学:桂子舒

一、明确目标

通过实验了解蔗糖酶的工作特点,绘制酶反应曲线,重点任务是对测量结果与其反应是时间进行记录,探寻规律

实验结果:

二、开始实验,精准操作

(1)配制浓度约为0.5%的蔗糖溶液:首先用天平称量5g蔗糖,用量简称量95mL纯净水,将蔗糖与水混合在试剂瓶(或烧杯)中,混合均匀至全部溶解可得到5%蔗糖溶液。从5%糖溶液中取10mL溶波与90mL纯净水混合,可得浓度为0.5%的蔗溶液;

(2)配制蔗糖酶溶液:首先用天平称量1g粉状蔗糖酶,用量简称取10mL纯净水,将酶与水混合在试剂瓶中,据晃试剂瓶使其完全溶解:

(3)蔗糖溶液中加入蔗糖酶:取15mL的0.5%蓝糖溶液,在糖溶波中入约1mL酶液(20滴),并用玻璃棒混合溶液,同时启动计时器;

(4)测量溶液葡萄糖浓度:为了精确读数,本实验使用家用血糖仪对溶液的葡萄糖浓度进行检测,在启动计时器后的约第1、3、5、7、10、15、30、60、120、240、360、480分钟进行测试,将测量结果与对应时间(建议详细到秒)记录在本上。

         


三、共同战胜挫折

在实验过程中,常常因为各种原因数据异常。

我(03)在第一次使用0.5%溶液时直到120分钟时都出现HI。为了排除一些根源上的失误,我去重新配置了蔗糖溶液,并且确保每次测量实验用品不影响结果。我开始了第二次对0.5%溶液的测试,但是结果不尽人意,依然持续出现HI,此时试纸已经剩的不多了,一次次的失败使我心情沮丧,并且十分担心。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我向他人寻求帮助,好在及时沟通了,与同学交流后,我改用0.25%的溶液,及时止损,测出了自己的数据。

这次的实验,我感受颇深。首先,我有些笨手笨脚的,每次计时和测量时都有些紧张和手忙脚乱,这也许就是我数据异常的原因。其次,每次我揣着好奇与期待,看着血糖仪“5,4,3,2,1”直到出现结果,但大多数时候都是失败告终,失败的次数多了(如下图)真的很苦恼,当最后几次数据渐渐正常的时候,有一种苦尽甘来的喜悦。

组员02也有这样的经历,刚开始使用0.5%浓度时,HI出现了三次,但他善于探索,很快想到了解决办法,直接把溶液整体稀释,这样也能得到“规律”呀,他很懂得变通。






四、结语:总结经验,坚持到底

在八个小时的实验中,同学们学会了耐心等待,学会了坚持不懈,不气馁。我们意识到科研之路的艰辛,如果稍微遇到一些困难便退却不前,那就是没有科研的精神。不能吃苦耐劳,经不起考验与失败,就难以跨过路上的阻碍,到达成功。科研的路上没有绝对的平坦,只有具备科研精神,有意志力,坚定信念,才能走得更远,离真理更近一步!



4.成果展示

4.1海报成果


4.2结论

1.不同食物含有的葡萄糖浓度差异巨大,苦、酸的食物也含有葡萄糖。

2.一定浓度的蔗糖溶液,在蔗糖酶的作用下,不同时间产生不同的葡萄糖浓度。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在蔗糖酶的作用下,产生葡萄糖的速率曲线不相同。

3.不同食物间升糖指数差别巨大。粗糙的食物升糖指数更低,精细的食物升糖指数更高。相同食物直接煮比煮成粥升糖指数更高。


4.3拓展研究所得

(1)消化吸收:食物

食物是体内糖的最直接来源,包括淀粉和糖。

糖可以直接吸收,不需要消化,这个过程很快,几分钟即可。

如果是淀粉,就稍微复杂些。淀粉就是大家一般说的主食,各类米面粗粮薯类杂豆。淀粉也是最廉价的能量来源。淀粉分为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相对而言,直链淀粉难以消化些,比如糯米。因为淀粉是复杂的碳水化合物,由几千几万个单糖手拉手抱成团,必须先像拆积木一样,把它拆开,变成一个个最简单的糖才能吸收,这个负责“拆家”的就是大名鼎鼎的淀粉酶。淀粉被拆散架以后变成糖,而小肠粘膜细胞上有专门的受体,也就是对应的小推车,把糖带入血液循环,这就叫吸收。

许多人不知道的是,淀粉的消化其实从口腔就开始了,唾液含有少量淀粉酶,可以把淀粉水解为麦芽糖,所以馒头面包在嘴里反复咀嚼就有些甜味。但淀粉主要在小肠被消化吸收。

还有一些碳水化合物不能被消化吸收,我们称为膳食纤维,主要有抗性淀粉和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等。它不直接提供能量,具有另外独特的作用。

总体而言,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率很高,可达98%以上。

(2)血糖

血糖主要指葡萄糖,在全身血管中循环。由于血糖浓度受到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等多种激素的共同调节,基本保特在一定的范围内,既不会太多,也不会太少,非常的稳定。正常空腹血糖浓度3.9-6.1mmon,正常健康人具有良好的血糖调节能力,一般不容易出现低血糖或者高血糖,否则是很危险的事情。但是对于糖尿病患者或者是长时间运动饥饿等特殊博况下,血糖可能不稳定。比如低血糖会引起大脑“宕机”,头晕乏力发冷汗等等。血糖相当于糖在人体代谢的中间媒人,两边吃香,有来有往。血糖主要有3个来源和4个去路:

3 个来源:食物的消化吸收,肝糖原分解,糖异生。其中肝糖原和血糖可以快速相互转换,以维持血糖浓度的稳定你可以把肝糖原当做血糖的临时大仓库,外面卖断货了,可以不断出货,当然,仓库也需要不断补货。

4个去路:进入组织细胞被氧化分解,进入组织细胞转化为脂肪或者氨基酸,被肝脏细胞吸收转化为肝糖原储存,被骨骼肌和心肌吸收转化为肌糖原储存。

其中,人体的脑细胞、红细胞、视觉细胞比较特别些,必须依赖葡萄糖提供能量。脑细胞虽然也可以部分利用酮体供能,但如果血糖过低,就会“宕机”,如头晕反应迟钝等,说明你需要“充电”了。红细胞由于高度特异化,没有线粒体可以进行有氧氧化,只能通过糖酵解供能,糖就是它唯一的救命口粮。如果长期低血糖,比如采用生酮饮食,可能导致红细胞加速老化死亡,因为红细胞没有口粮了。所以保持稳定的血糖浓度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也不要一味地采用生酮饮食。

糖虽然宝贵,但只能少量储存,其中血糖3.5~6g,肝糖原70~100g,肌糖原300-400g,一共约500g,大概可以提供1个半小时中等强度的运动消耗。再多,就需要及时补充了。

(3)转化与代谢

那么,糖在人体内是怎样代谢的?也就是怎么样变来变去的?

首先,有氧条件下的有氧氧化,就是细胞内氧气充足情况下,在锅炉内燃烧,这个锅炉就是线粒体,一种重要的细胞器首先,一分子葡萄糖分解为2分子丙酮酸,再转化为乙酰辅酶A,再进入三羧酸循环,经过一系列非常复杂的过程以后,

最终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大量能量,即 ATP。

其次,无氧条件的糖酵解。就是细胞缺氧了,没法旺火烧,就只能焖烧。类似于酵母菌发酵一样,不需要氧气,故得此名但和酵母产生酒精不同,动物是产生乳酸,同时释放少量能量。乳酸是个两面派,非常灵活。既可以在骨骼肌、心肌等组织中继续有氧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也可以在肝脏肾脏中重新合成葡萄糖和糖原。这个过程是很快的,可以为人体提供剧烈运动下急需的能量。

第三,转化为脂肪储存。由于糖只能在人体少量储存,如果一次性摄入过多糖,当肝糖原和肌糖原填满以后,没地方放多余的糖就会转化为脂肪而储存起来。由于糖转化为脂肪的一系类酶活性很高,糖可以很快很顺利变成脂肪,这也是为什么要适当控制主食和糖的原因。多吃主食会变胖,是非常有道理的。第四,转化为氨基酸,进一步合成蛋白质。葡萄糖可以转化为丙酮酸,进一步转变各类氨基酸。第五,糖异生。这是人体很奇妙的一个能力,就是脂肪和蛋白质等非糖物质可以转化为葡萄糖,主要是甘油。


4.3校内答辩与评奖




5.收获与感悟

科学的本质在于追寻真理,为未来的方向提供指引。

在参与糖与糖代谢研究的学术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这一领域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意义。通过实验与文献研究,我认识到糖代谢调控网络的复杂性远超想象,而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治疗本质上是机体代谢稳态的再平衡过程。传统胰岛素注射虽能暂时缓解高血糖,但无法精准模拟生理性脉冲分泌,这促使我开始关注前沿药剂控糖技术与人工胰腺的革新方向。

“科探方舟”承载着徐州一中学子的科学梦想,激励我们在科研实践中突破自我、追逐卓越,为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



下一条:LED 灯的光色复配及发光性能探究

版权所有:云顶4008集团官网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夹河前街26号

  • 网站首页

  • 学校概况

    • 一中简介

    • 组织机构

    • 历史回眸

    • 荣誉殿堂

    • 美丽校园

    • 规章制度

  • 校务公开

    • 学校概况

    • 规章制度

    • 云顶集团官网首页登录入口

    • 招生收费

    • 师资建设

    • 新校区规划

  • 党建园地

    • 党建动态

    • 政治学习

  • 招生聘师

    • 招生动态

    • 招生政策

    • 招聘动态

    • 招聘政策

  • 国际教育交流

    • 国际部简介

    • 国际部动态

    • 学术信息

    • 师生园地

    • 精彩视频

    • 国际交流

  • 教学教研

    • 教学管理

    • 教研管理

    • 师资建设

    • 课改阵地

    • 资料存档

    • 丰硕成果

    • 综合实践

  • 教师频道

    • 名师风采

    • 青蓝工程

    • 教师获奖

    • 教师论文

    • 心中的恩师

  • 校园文化建设

    • 德育管理

    • 学子风采

    • 团委纪事

    • 学生组织

    • 社团活动

    • 心海导航

    • 国旗下讲话

    • 研学旅行

  • 工会生活

    • 工会园地

    • 关工委

    • 老干部俱乐部

  • 后勤安保

    • 后勤服务

    • 安全保障

  • 撷秀初中

  • 站点服务

    • 一中钉钉

    • 一师一优课

    • 中学学科网

    • 实验教学登记

    • 电子阅览室

  • 网站首页
  • 学校概况
    一中简介
    组织机构
    历史回眸
    荣誉殿堂
    美丽校园
    规章制度
  • 校务公开
    学校概况
    规章制度
    云顶集团官网首页登录入口
    招生收费
    师资建设
    新校区规划
  • 党建园地
    党建动态
    政治学习
  • 招生聘师
    招生动态
    招生政策
    招聘动态
    招聘政策
  • 国际教育交流
    国际部简介
    国际部动态
    学术信息
    师生园地
    精彩视频
    国际交流
  • 教学教研
    教学管理
    教研管理
    师资建设
    课改阵地
    资料存档
    丰硕成果
    综合实践
  • 教师频道
    名师风采
    青蓝工程
    教师获奖
    教师论文
    心中的恩师
  • 校园文化建设
    德育管理
    学子风采
    团委纪事
    学生组织
    社团活动
    心海导航
    国旗下讲话
    研学旅行
  • 工会生活
    工会园地
    关工委
    老干部俱乐部
  • 后勤安保
    后勤服务
    安全保障
  • 撷秀初中
  • 站点服务
    一中钉钉
    一师一优课
    中学学科网
    实验教学登记
    电子阅览室
教学教研
教学管理 教研管理 师资建设 课改阵地 资料存档 丰硕成果 综合实践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教学教研 >> 综合实践 >> 正文
综合实践

食物中糖及人体内糖 代谢方式研究

2025年03月27日 11:10 桂子舒、刘泽菲 点击:[]


食物中糖及人体内糖 代谢方式研究

引言

 2024“科探方舟”项目从今年暑期开始,高一的同学们线上线下同时进行学习。线上进行探究性学习导论等科学研究课程,线下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了课题探究实验。10月上旬行进了中期汇报交流,答辩前的一个月内,各课题的同学们继续深化课题探究,最后从每个课题组中选择最优秀的小组参加成果答辩会。


1. 课题背景

1.1中科院微型实验室“科探方舟”

“科探方舟”(课题研究项目),是徐州一中与中科院合作,中科院京区科协牵头设计的品牌科学产品。“科探方舟”以探究性科学实验装置为支柱,在专业探究课程专家的指导下完成“小课题研究”,帮助同学们涵养科学精神、提高科学素养。

"科探方舟"是一个探究性的教学集成包,相当于一个微型的实验室,其中包含了生命科学、资源环境等十个不同方向的课题,分别涉及水质差异与硬水软化、射电天文望远镜工程、桥梁承载能力、住宅日照间距、种子催芽剂、风力发电等,都是基于当下、基于生活和生产实践、基于同学们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是真问题,课题具有前瞻性和鲜明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合作精神、沟通能力,以此提高科学素养。高中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黄金时期,而小课题研究又是一项缜密的科学实验活动,应该让同学们从高中开始,就养成像科学家一样思维的习惯。通过自主学习、动手实验、成果汇报和答辩的形式,达到开阔视野、启迪灵感、增强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科学素养,为将来成为未来社会急需的创新型人才打下基础。


1.2 “糖与糖代谢”研究课题背景

1. 糖是自然界分布广泛、数量最多的有机化合物,在生物体内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是人体能量的最主要来源,是人类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2.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模式正向着高脂肪高热量、高糖膳食摄入的方向发展,食品中大量的添加糖带来的效应一直受到学界关注

3.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发生变化,糖尿病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之

4.糖尿病作为一种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其管理关键在于血糖水平的精确控制。


2.实验概况

2.1提出问题

1.糖以什么形式存在?

2.不同的食物中含有多少糖?

3.人们吃下的食物,蔗糖是怎样转化成葡萄糖的?

4.不同种类的食物升糖指数是多少?

5.如何控制糖尿病?

2.2作出假设

1. 食物越甜含糖越,苦味、酸味的食物不含糖。

2. 蔗糖酶转化蔗糖速度逐渐减慢。

3.越粗糙的食物升糖指数越低,越洁淡的食物升糖指数越低


2.3设置变量

1. 不同的食物的葡萄糖浓度。

2.不同时间蔗糖酶转化葡萄糖的浓度。

3.相同时间,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蔗糖酶转化葡萄糖的浓度

4.不同食物的升糖指数。

5.相同食物不同做法的升糖指数。相同做法不同食物的升糖指数。


2.4材料与设备

手册、无水葡萄糖、电子秤0.01、称量纸、搅拌棒、塑料量筒、尿糖试纸、滴管3m1、色素、药勺实验勺、血糖仪、蔗糖、蔗糖烧杯、标签纸、UNO R3开发板、方口USB酶M019、滴管0.2m1、数据线、鳄鱼夹导线、面包板、N沟道场效应管MOS场效应管、杜邦线、金属膜电阻、电机6V双孔、EPE泡沫条、塑胶导管软管PVC、锡箔纸。


2.5实验步骤

1.测量不同食物葡萄糖:浓度选择了冰红茶、咖啡、蜂蜜、苹果不同浓度溶液进行重复测量并记录。

2.蔗糖酶工作曲线研究:配制两种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加入蔗糖酶,分别记录不同时间溶液中葡萄糖浓度。

3.不同食物血糖生成指数调查:查询不同食物的升糖指数并归纳整理,进行分类比对

4.模拟闭环胰岛素泵系统:搭建电路,设计两个回路,通过单片机程序控制,模拟自动注射


2.6数据分析

1.冰红茶含糖量10%,苹果含糖量2%,咖啡含糖量

2.17%,蜂蜜含糖量40%。

2.0.5%蔗糖溶液,3分钟葡萄糖浓度达到27.9%,10分钟葡萄糖浓度达到55.62%。0.25%蔗糖溶液,3分钟葡萄糖浓度达到31.68%,10分钟葡萄糖浓度达到37.62%。

3.大米饭升糖指数83,大米粥升糖指数78,黑米粥升糖指数42,面头(富强粉)升糖指数88,荞麦面馒头升糖指数67。


2.7结论

1.不同食物含有的葡萄糖浓度差异巨大,苦、酸的食物也含有葡萄糖。

2.一定浓度的蔗糖溶液,在蔗糖酶的作用下,不同时间产生不同的葡萄糖浓度。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在蔗糖酶的作用下,产生葡萄糖的速率曲线不相同。

3.不同食物间升糖指数差别巨大。粗糙的食物升糖指数更低,精细的食物升糖指数更高。相同食物直接煮比煮成粥升糖指数更高。


2.8思考与讨论

1.不同种类的食物对人体补充糖分有区别

2.吃完食物后,随着时间的变化,体内的葡萄糖浓会逐渐升高。吃食物的量不同,变化速度也不同。

3.不同食物,不同做法食用后,会对血糖的提升速度有不同影响。


2.9参考文献

[1]林秀红,糖,也有好坏之分?[J].大众健康。2020(12):2.

[2]王怀槟,彭星光,刘宏生,余稳稳。碳水化合物食品GI值体外、内预测方法的研究进展[J/OL].

[3]余丽玲,金浩宇,赖胜圣、闭环式人工胰腺血糖控制算法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8,24(3):3.


3.实验过程详细记录


3.1通讯稿:课题一全过程记录

《糖与糖代谢》课题研究小组活动正式开展,“科探方舟”顺利启航!

参与人员:桂子舒

时间:2024年8月26日

一、明确目标

测量食物中的葡萄糖浓度,第一小组同学选择了冰红茶、咖啡、蜂蜜、苹果以及其它水果进行测试。

实验结果(数据)如下:

 

二、思考探究,解决问题

整个过程还算顺利。组员们按照正确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但是在实验进行中,出现了问题:有些样本含糖量太高,超出了尿糖试纸的测试范围。而且尿糖试纸在测量样本后出现的颜色,和标准比色卡上的颜色不好比较。但对于含糖量太高的样本,需要先把这个样本稀释,按1:10或1:40的比例稀释后再测量。试纸颜色采用先调配2%,1%,0.5%的葡萄糖溶液,将试纸放入等试纸变色之后,将它作为标准,和测冰红茶蜂蜜的试纸比较颜色。


三、合作交流,克服挫折

作为组内开展的第一次实验,操作难免出现失误和困难,比如会不小心计时超过六十秒,稀释时需要量取、计算,比对比色卡时对于颜色的判断组员产生分歧。但这些困难组员都慢慢适应,一一克服,有时需要重做,大家都表现出耐心。


其中,组员们思维活跃,想出了测量咖啡和柠檬。平常味苦的咖啡,葡萄糖含量会如何呢?味道很酸的柠檬,吃起来并无甜味,也会含葡萄糖吗?对于这些问题,组员们带着好奇心展开探究,咖啡含2.17%,柠檬有6%,日常生活中,有的食物不甜但含“糖”。


同时,组员们遇到问题与不同意见,需要及时沟通交流,学会合作,必要时,查阅资料来印证想法

四、结语:感悟科学,收获经验

在重复实验的过程中,在比对颜色的过程中,在合作中,组员们初步体验了科研精神,学会团队合作与耐心,走近科研探究,也在每次得出结果时体验到喜悦与成就感。我们组员也会再接再厉,走好科探每一步!


3.2 通讯稿:课题二全过程记录

克服新挑战,终于等来结果!——蔗糖酶工作曲线探究实验完成

时间:2024年8月27日 参与同学:桂子舒

一、明确目标

通过实验了解蔗糖酶的工作特点,绘制酶反应曲线,重点任务是对测量结果与其反应是时间进行记录,探寻规律

实验结果:

二、开始实验,精准操作

(1)配制浓度约为0.5%的蔗糖溶液:首先用天平称量5g蔗糖,用量简称量95mL纯净水,将蔗糖与水混合在试剂瓶(或烧杯)中,混合均匀至全部溶解可得到5%蔗糖溶液。从5%糖溶液中取10mL溶波与90mL纯净水混合,可得浓度为0.5%的蔗溶液;

(2)配制蔗糖酶溶液:首先用天平称量1g粉状蔗糖酶,用量简称取10mL纯净水,将酶与水混合在试剂瓶中,据晃试剂瓶使其完全溶解:

(3)蔗糖溶液中加入蔗糖酶:取15mL的0.5%蓝糖溶液,在糖溶波中入约1mL酶液(20滴),并用玻璃棒混合溶液,同时启动计时器;

(4)测量溶液葡萄糖浓度:为了精确读数,本实验使用家用血糖仪对溶液的葡萄糖浓度进行检测,在启动计时器后的约第1、3、5、7、10、15、30、60、120、240、360、480分钟进行测试,将测量结果与对应时间(建议详细到秒)记录在本上。

         


三、共同战胜挫折

在实验过程中,常常因为各种原因数据异常。

我(03)在第一次使用0.5%溶液时直到120分钟时都出现HI。为了排除一些根源上的失误,我去重新配置了蔗糖溶液,并且确保每次测量实验用品不影响结果。我开始了第二次对0.5%溶液的测试,但是结果不尽人意,依然持续出现HI,此时试纸已经剩的不多了,一次次的失败使我心情沮丧,并且十分担心。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我向他人寻求帮助,好在及时沟通了,与同学交流后,我改用0.25%的溶液,及时止损,测出了自己的数据。

这次的实验,我感受颇深。首先,我有些笨手笨脚的,每次计时和测量时都有些紧张和手忙脚乱,这也许就是我数据异常的原因。其次,每次我揣着好奇与期待,看着血糖仪“5,4,3,2,1”直到出现结果,但大多数时候都是失败告终,失败的次数多了(如下图)真的很苦恼,当最后几次数据渐渐正常的时候,有一种苦尽甘来的喜悦。

组员02也有这样的经历,刚开始使用0.5%浓度时,HI出现了三次,但他善于探索,很快想到了解决办法,直接把溶液整体稀释,这样也能得到“规律”呀,他很懂得变通。






四、结语:总结经验,坚持到底

在八个小时的实验中,同学们学会了耐心等待,学会了坚持不懈,不气馁。我们意识到科研之路的艰辛,如果稍微遇到一些困难便退却不前,那就是没有科研的精神。不能吃苦耐劳,经不起考验与失败,就难以跨过路上的阻碍,到达成功。科研的路上没有绝对的平坦,只有具备科研精神,有意志力,坚定信念,才能走得更远,离真理更近一步!



4.成果展示

4.1海报成果


4.2结论

1.不同食物含有的葡萄糖浓度差异巨大,苦、酸的食物也含有葡萄糖。

2.一定浓度的蔗糖溶液,在蔗糖酶的作用下,不同时间产生不同的葡萄糖浓度。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在蔗糖酶的作用下,产生葡萄糖的速率曲线不相同。

3.不同食物间升糖指数差别巨大。粗糙的食物升糖指数更低,精细的食物升糖指数更高。相同食物直接煮比煮成粥升糖指数更高。


4.3拓展研究所得

(1)消化吸收:食物

食物是体内糖的最直接来源,包括淀粉和糖。

糖可以直接吸收,不需要消化,这个过程很快,几分钟即可。

如果是淀粉,就稍微复杂些。淀粉就是大家一般说的主食,各类米面粗粮薯类杂豆。淀粉也是最廉价的能量来源。淀粉分为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相对而言,直链淀粉难以消化些,比如糯米。因为淀粉是复杂的碳水化合物,由几千几万个单糖手拉手抱成团,必须先像拆积木一样,把它拆开,变成一个个最简单的糖才能吸收,这个负责“拆家”的就是大名鼎鼎的淀粉酶。淀粉被拆散架以后变成糖,而小肠粘膜细胞上有专门的受体,也就是对应的小推车,把糖带入血液循环,这就叫吸收。

许多人不知道的是,淀粉的消化其实从口腔就开始了,唾液含有少量淀粉酶,可以把淀粉水解为麦芽糖,所以馒头面包在嘴里反复咀嚼就有些甜味。但淀粉主要在小肠被消化吸收。

还有一些碳水化合物不能被消化吸收,我们称为膳食纤维,主要有抗性淀粉和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等。它不直接提供能量,具有另外独特的作用。

总体而言,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率很高,可达98%以上。

(2)血糖

血糖主要指葡萄糖,在全身血管中循环。由于血糖浓度受到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等多种激素的共同调节,基本保特在一定的范围内,既不会太多,也不会太少,非常的稳定。正常空腹血糖浓度3.9-6.1mmon,正常健康人具有良好的血糖调节能力,一般不容易出现低血糖或者高血糖,否则是很危险的事情。但是对于糖尿病患者或者是长时间运动饥饿等特殊博况下,血糖可能不稳定。比如低血糖会引起大脑“宕机”,头晕乏力发冷汗等等。血糖相当于糖在人体代谢的中间媒人,两边吃香,有来有往。血糖主要有3个来源和4个去路:

3 个来源:食物的消化吸收,肝糖原分解,糖异生。其中肝糖原和血糖可以快速相互转换,以维持血糖浓度的稳定你可以把肝糖原当做血糖的临时大仓库,外面卖断货了,可以不断出货,当然,仓库也需要不断补货。

4个去路:进入组织细胞被氧化分解,进入组织细胞转化为脂肪或者氨基酸,被肝脏细胞吸收转化为肝糖原储存,被骨骼肌和心肌吸收转化为肌糖原储存。

其中,人体的脑细胞、红细胞、视觉细胞比较特别些,必须依赖葡萄糖提供能量。脑细胞虽然也可以部分利用酮体供能,但如果血糖过低,就会“宕机”,如头晕反应迟钝等,说明你需要“充电”了。红细胞由于高度特异化,没有线粒体可以进行有氧氧化,只能通过糖酵解供能,糖就是它唯一的救命口粮。如果长期低血糖,比如采用生酮饮食,可能导致红细胞加速老化死亡,因为红细胞没有口粮了。所以保持稳定的血糖浓度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也不要一味地采用生酮饮食。

糖虽然宝贵,但只能少量储存,其中血糖3.5~6g,肝糖原70~100g,肌糖原300-400g,一共约500g,大概可以提供1个半小时中等强度的运动消耗。再多,就需要及时补充了。

(3)转化与代谢

那么,糖在人体内是怎样代谢的?也就是怎么样变来变去的?

首先,有氧条件下的有氧氧化,就是细胞内氧气充足情况下,在锅炉内燃烧,这个锅炉就是线粒体,一种重要的细胞器首先,一分子葡萄糖分解为2分子丙酮酸,再转化为乙酰辅酶A,再进入三羧酸循环,经过一系列非常复杂的过程以后,

最终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大量能量,即 ATP。

其次,无氧条件的糖酵解。就是细胞缺氧了,没法旺火烧,就只能焖烧。类似于酵母菌发酵一样,不需要氧气,故得此名但和酵母产生酒精不同,动物是产生乳酸,同时释放少量能量。乳酸是个两面派,非常灵活。既可以在骨骼肌、心肌等组织中继续有氧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也可以在肝脏肾脏中重新合成葡萄糖和糖原。这个过程是很快的,可以为人体提供剧烈运动下急需的能量。

第三,转化为脂肪储存。由于糖只能在人体少量储存,如果一次性摄入过多糖,当肝糖原和肌糖原填满以后,没地方放多余的糖就会转化为脂肪而储存起来。由于糖转化为脂肪的一系类酶活性很高,糖可以很快很顺利变成脂肪,这也是为什么要适当控制主食和糖的原因。多吃主食会变胖,是非常有道理的。第四,转化为氨基酸,进一步合成蛋白质。葡萄糖可以转化为丙酮酸,进一步转变各类氨基酸。第五,糖异生。这是人体很奇妙的一个能力,就是脂肪和蛋白质等非糖物质可以转化为葡萄糖,主要是甘油。


4.3校内答辩与评奖




5.收获与感悟

科学的本质在于追寻真理,为未来的方向提供指引。

在参与糖与糖代谢研究的学术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这一领域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意义。通过实验与文献研究,我认识到糖代谢调控网络的复杂性远超想象,而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治疗本质上是机体代谢稳态的再平衡过程。传统胰岛素注射虽能暂时缓解高血糖,但无法精准模拟生理性脉冲分泌,这促使我开始关注前沿药剂控糖技术与人工胰腺的革新方向。

“科探方舟”承载着徐州一中学子的科学梦想,激励我们在科研实践中突破自我、追逐卓越,为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



下一条:LED 灯的光色复配及发光性能探究

【关闭】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0/1000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共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页
  • 网站地图
  • 站内搜索
  • 用户登录
  • 管理登录
  • 意见反馈

地址: 徐州市云龙区紫金路36号(紫金校区) 联系电话:85885002 邮编:221004   徐州市夹河前街26号(夹河街校区)联系电话:85582102  邮编:221002 

云顶4008集团官网 - 云顶集团官网首页登录入口 版权所有   徐州市华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 苏ICP备05003700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8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