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 首页

  • 校园新闻

  • 通知公告

  • 教学科研

  • 更多

社团活动

百家讲坛高一(18)李明珠《孝庄文皇后传奇的一生》

[日期:2012-12-10] 来源: 作者:

历史中,总有些女子的作用被刻意放大。

历史留给女人的空间总是局促,像一场腾挪不开的舞蹈,低眉敛袖,即使一瞬间的张扬,也往往因不可考的姓,不可考的生卒,不可考的家乡而零落得一片清净,而她不仅仅有姓、有籍,甚至有一段过人的身世,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成为永不磨灭的丰碑,她的存在之如星雨滑过般短暂,可历史的长空仍遮不住她的光芒。

她是一个豪放的女人,来自茫茫的蒙古草原;她是一个神奇的女人,在丈夫死去,失去屏障之后,忍辱负重,与各种势力周旋,并最终保得母子无恙;她是一个睿智的女人。翻转于政治的风头浪尖,为一个帝国开辟了伟大的基业,并成就了其孙儿“千古一帝”的美名,她就是赫赫有名的孝庄太后。

一、世有没人

布木布泰是孝庄太后的本名,亦作木布泰,布木布泰在现在的蒙文里面没有,它是很古老的蒙文,比我们通常所说的老蒙文还古老。后来北京市骨干教师纪连海翻阅了很多资料,也咨询了很多蒙古族的专家得到了答案,布木布秦是亿万子孙的意思。著名学者蔡东藩在《清宫十三朝秘史》和《清史演义》这两本书里面都不约而同地说庄妃叫玉妃。玉、妃子的妃。说她因为长得漂亮,说她的皮肤如脂玉一般,所以人称玉妃,又名大玉儿。但正史上,玉妃这个词送到她姐姐海兰珠身上更适合,为什么呢?海兰珠蒙古语意思就是玉,但孝庄长得确实貌美,被称为“满蒙第一美女”。孝庄太后姓博尔济吉特氏。明万历四十一年,二月初八(1613年3月28日)出生在内蒙古科尔沁部落的一个贝勒家里,其父亲宰桑(寨桑)是科尔沁部落的首领,她从小便是在这样的贵族家庭中成长,在草原上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草原的广阔和美丽也培养了她豪迈,爽朗的性格;草原的阳光,更赐予了她清丽的外表。她为整个草原都带来了美丽的光辉。天真,纯净的眼睛就像塞外的晴空一样的媚,心胸像草原一样宽广。

二、天生圣者

(一)从草原到皇宫

明朝末期,蒙古族一直是明朝政府的心腹大患。到了明朝末期努尔哈赤领导后金政权。当时,蒙古族科尔沁部与努尔哈赤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形成了联盟。努尔哈赤决定跟作为蒙古贵族的科尔沁部联姻。于是他的皇四子皇太极娶了宰桑(寨桑)的妹妹为妻(后封为孝端文皇后)。皇太极是一个有野心,有抱负的人,而哲哲生性宽厚,二人竟颇为投缘。可是,哲哲多年来却只给皇太极生了三个女儿,并没有生一个儿子,心中惭愧,而且又考虑到晚年生活,思考良久,便有了一个决定——她决定推荐自己的侄女布木布秦来同自己一起服侍皇太极,一来自己有个伴,二来也争取能为皇太极生个儿子。她虽然与侄女属于两辈人,可是当时在满族及蒙古族等少数民族里对不同的辈分间的通婚并不十分约束,所以哲哲才想到这个主意。

当时的布木布泰只有十三岁,却出落得美丽夺目,犹如草原上的一道风景。皇太极听到哲哲的建议后心中便已同意,后来亲眼见到布木布泰时心中大喜过望,立即装备将她娶过来。婚礼当天,布木布泰由她哥哥吴克善护送到盛京(沈阳)。努尔哈赤卒诸贝勒及后妃皆出迎十里。同时,大摆宴席,从庆婚礼。后来皇太极发现布木布泰不但长相出众,而且聪明多才,谈吐不凡,心中更是高兴,于是对她也更加珍惜。

有此一变,布木布秦的聪明才终有了发挥的空间。或许,这一变化更多地表现为历史之福气!

(二)成功劝降明朝将领

皇太极与明朝的决战正在不断地进行着,令皇太极非常兴奋的是,他一鼓作气打败了明蓟辽总督洪承畴的军队,并且俘获了洪承畴。洪承畴是一位才能卓越;文武兼备的难得之才,自幼聪明好学,思维敏捷,老师称之“家驹千里,国石万钧”,皇太极在与洪承畴交战中,深有体会,一心想劝降他,希望他能够为自己所用。可是洪承畴是个硬汉子,不论威逼利诱,都不能动他半点心思。更为严重的是,洪承畴只求一死,开始绝食以对清军。皇太极派汉族大臣范文程、金之俊等轮番去游说,却只遭来洪承畴的一阵大骂。

当庄妃了解这事后,深知皇太极欲夺整个中原之志;皇太极也向她说明了已经做过的种种努力,可惜一直未果,庄妃略作思考,便提出自己欲去尝试劝降。皇太极虽知庄妃聪明不凡,可如今她自荐去劝降谁都没有办法说服的洪承畴,心中着实不相信,庄妃只是让皇太极把范文程找到了身边,详细地打听了一切,但当听到一小撮灰尘落到了洪承畴身上时,他立即用手将其弹去,如此一个爱惜自己的人,庄妃料定他必有求生之念。于是她便胸有成竹地表示自己可以成功。并将计策说与皇太极,皇太极也便同意其前去试试。

庄妃去时,并未着满服,而是扮成了汉人,洪承畴与对待所有来劝降的人一样,背对着她,对她不理不睬。

可是,庄妃有足够的耐心,事事表现出细致入微的一面,让洪承畴终于忍不住回头看了看她,当时,洪承畴面对着年轻貌美、气度非凡的庄妃,不禁对她产生了好感,庄妃见他已经对自己消除了部分戒心,便开始询问洪承畴的妻儿老小,引起了洪承畴的无限感伤。庄妃趁机进言,让他归顺清廷,洪承畴以自己忠君爱国相驳。庄妃便细数大明朝庭腐败堕落的状况,又联系了天下百姓的命运,一番话说得洪承畴哑口无言,茫然不知如何应对。

庄妃知道自己的话已经奏效,便进一步提出,如今辅佐大清圣上,不仅可以使百姓安居乐业,自己也可以让自己和亲人相聚一处。

她说到此,适时把特意带来的参汤递了过去,洪承畴在不知不觉间,接受了参汤一饮而尽。一连几日的温言软语加美食佳肴,让洪承畴坚硬的心终于渐渐地被溶解了,不久后,皇太极亲自前来,对洪承畴问长问短,终于这个有着铮铮铁骨的汉子无法再固守他的心灵防线,终于跪倒在皇太极面前,投降了大清。虽被后人嘲讽“千古艰难惟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但是后来,洪承畴果然立了许多战功,官职也不断晋升,成了清朝的开国功臣。

庄妃的睿智在当时便已崭露头角,令人惊叹!天降如此女子给大清王朝,也算是大清的福分了。庄妃的智慧是出重的。朝中无人能做的事,她却做到了,足以显示出她的过人之处,“后宫第一谋士”当之无愧。

(三)睿智助子夺帝位

崇祯十六年(1643年)秋天,当皇太极一步一步向着事业的最顶峰迈进之时,却不幸突患脑溢血,离开了人世。“梦里几番哀,无奈与君绝”,庄妃悲痛欲绝,欲之殉葬之礼追随皇太极于地下,但在大家极力劝说下,她终于决定不再轻生了。

对爱情如此忠贞,着实令人敬佩!

皇太极死得突然而未来得及指定继承人,以至于“诸王兄弟,争相为乱,窥伺神器”,大清王朝的贵族们开始了皇位争夺。

在争夺皇位的斗争中,皇太极的长子豪格,战功卓著,在众皇子中显得异常突出;皇太极的十四弟睿亲王多尔衮,也曾在战场上立过许多战功,实力不容小觑。当年在努尔哈赤去世时,其母被迫殉葬,皇位便落到了皇太极手中,多尔衮一直对此耿耿于怀,如今皇太极已死,他的野心便再度产生,立志一定要夺得皇位。

豪格与多尔衮二人势成水火,实力相当,一时竟很难分出胜负。庄妃目睹这一现状心痛不已,她审时度势,考虑再三,认为能让这种风波平息的办法便是不让他们任何一方夺得皇位。可大清的基业又必须后继有人,她立即想到了自己的儿子福临,若福临能登上帝位,不但可以化解眼前的危机,自己的将来也会一帆风顺。

庄妃知道,如果想完成这个计划,就必须让豪格与多尔衮都接受福临继位这一事实,其难度可想而知,于是,皇后与庄妃找到豪格,向他说明了此番来意。豪格也是一个有头脑的人,只是因为争夺王位,才顾不上所有可能导致的祸患。如今,他虽心中难过,但身为皇太极的长子,若想保得大清稳定,自己必须放弃这个机会。

接下来庄妃又找到多尔衮,多尔衮则不如豪格那样容易被说服,他已经为这个皇位等了很多年,当然不会轻易放弃这个机会。可当庄妃向他分析了当时的局势时,他也明白这个道理,庄妃察言观色,知道多尔衮已经动心,便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决定让福临继位,由多尔衮为摄政王,统领军国大权。多尔衮明白如此一来,自己虽不是皇上,却拥有着不弱于皇上的权利;而且见庄妃如此诚恳地与他相谈,便不再犹豫,决定支持福临登位。自己一定安居于后宫,不管政事。

最终,崇德八年(1643),只有六岁的福临继位,即顺治帝。

三、忍辱负重终获光明

顺治元年,(1644),清军攻下了北京城,多尔衮迎顺治帝及庄妃等移驾北京,清朝入主中原。不久,豪格被杀,摄政王济尔哈朗也遭到贬官。这一切,当然不会是只有七岁的福临所为,做这一切的当然是摄政王多尔衮,多尔衮的权利不断膨胀,在朝廷中排除异己,大肆揽权,顺治帝也因此成为傀儡。

孝庄太后也积极的辅佐儿子。她进行了一系列的政事安排,将朝庭诸事管理的井井有条,并且她积极支持满汉并用。同时,她还积极的教导福临,希望他在不久候亲临朝政。

可是,多尔衮的权利越来越大,若照此发展下去,迟早会成为大患。她便积极的拉拢多尔衮,不断的给予赏赐及语言安抚,尽量让他放松警惕,以便摒除危机,(而后人有一种说法:孝庄太后屈伸嫁给多尔衮)

孝庄太后对多尔衮的安抚至少让他受到了一定限制,孝庄的睿智与心思在这件事中表现得很突出。

孝庄太后的坚忍能力也开始初步显露。为大事者,此一能力当不可或缺,孝庄太后,真乃强者也!

顺治七年(1650年),正当多尔衮的摄政如日中天之时,他却患病而死,顺治帝终于得回属于自己的权力,十三岁的他终于可以真正地君临天下了。并且一年后,他开始亲政。

不过,虽然顺治帝已经亲政,但孝庄太后并未完全放手让他总揽国家的一切大事,仍然在一些事情上辅佐他,让大清国向着更加稳定与强盛的方向发展。

可以说,若没有她就没有后来的顺治帝爱新觉罗·福临,如果福临的母亲不是她的话,那福临可能永远只是皇太极的第九个儿子。

顺治十六年(1659)郑成功不满当时的清廷,便在精心的策划与筹备后,开始向满清朝廷发动攻击,顺治帝惊慌失措,认为大势已去。但在孝庄太后的严厉斥责下,顺治帝醒悟,在太后的建议下,大军与南京驻军内外夹击,终于将郑成功击退。

此一段,再次显示了孝庄太后的大局意识,以及运筹帷幄的能力,若无她或许这一段,大清在中原已经不复存在了。

四、聪明勇敢成就了千古康熙——把余生都给了妳

然而1661年,顺治帝因患天花英年早逝,年仅二十四岁。(又有一说,顺治帝因为宠爱的董鄂妃病故,便欲出家为僧,以度残生)

顺治早逝,为避免因争位而导致混乱,孝庄当机立断立顺治帝第三子,即八岁的玄烨为帝,即康熙帝,康熙帝在孝庄的辅佐下成长。选了鳌拜、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为辅政大臣。虽然用心良苦,却仍然未料到后来鳌拜给朝廷施加了很强的压力,差一点又一次为大清朝带来颠覆的危机。

康熙帝年龄尚幼,于是朝廷纷纷关注为庄太后是垂帘听政,孝庄太后却称,康熙帝已有辅政大臣,于是拒绝了此建议,这一点,已经明显表现出她与历史上许多为了权力不惜一切代价的后妃不同。

但若孝庄直接统管天下,大清恐怕会提前进入盛世。即便如此,大清的强盛时期也因为她的存在而不久出现了。

康熙继位不久,大清朝廷又一次出现了危机,四位辅政大臣不断分化,形成两个派别。鳌拜跋扈,朝中之事,只要他决定了,往往不通过其他任何人便擅自做主,大权独断。

康熙不知该怎么办,便来请示祖母,但是,孝庄只是让康熙好好听话,不必在意,而她在心中不断盘算着对策,等待时机。

康熙六年(1667),康熙亲政。年仅十四岁,可是鳌拜对他形成了更大的威胁。实权实则掌握在鳌拜手中,鳌拜竟逼死了辅政大臣苏克哈萨。不久之后,康熙从贵族子弟中选了十名跟自己年龄差不多的少年来到宫,学习摔跤技能,并最终在孝庄太后的支持下擒获鳌拜,康熙正是在孝庄太后的指导下,完成了他一生中丰功伟绩的第一件事,从此开始了康熙以帝王身份纵横天下的历史。

孝庄太后能够在身处危机时临危不乱,还能冷静分析,精心布置,助康熙成功地铲除鳌拜,这一历史事件时,后人都不会漏掉孝庄太后的名字。

如此果敢与睿智,有几个男人能做到呢?康熙若无此祖母,中国历史上说不定就会少了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而有此祖母,乃他之万幸。因而康熙常说,“趋承祖母膝下,三十余年,鞠养教诲,以致有成”“若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有今日之成”。

孝庄一直认为康熙将来必会成为一位了不起的天子,所以也尽心相辅。可是孝庄太后并没有认为康熙的天下已经高枕无忧,1681年,孝庄太后助康熙平定三藩叛乱,至此,孝庄太后助康熙完成了他人生的第二件大事,从而为康熙大展宏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孝庄太后与康熙这一老一小,形成了大清朝初期最完美的组合,也成就了大清最精彩的几个历史片断,很难想象,若孝庄太后不存在,大清是否还会屹立不倒。于是,后人提及其名,不得不竖一下大拇指——真正的女强人!

五、时间的灰烬——历经三朝安然逝去

康熙三十六年(1687),孝庄太后终于病倒了,康熙日夜守侯在病床前,侍奉着她,但孝庄太后年事已高,已无力回天,终于在同年十二月离开了人世,享年七十五岁,葬于“昭西陵”,谥号为“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省圣天皇后”。

孝庄太后一生的三朝(蒙德、顺治、康熙),在军事、政治及百姓生活方面都表现了她非凡卓越的能力。以至于康熙一生都不忘祖母的教诲,因为没有她,便没有康熙后来的青史留名。说不定在鳌拜时期便已经不再能够为帝了。康熙能被后人称作“千古一帝”,孝庄太后绝对功不可没。

后世评价

良好的修养和深厚的亲情,无权欲,不争名,太后临朝称制也好,垂帘听政也好,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孝庄皇后也有多次垂帘听政的机会,福临6岁即位,当庄孝庄皇后31岁,正值盛年,精力充沛,玄烨8岁即位,孝庄皇后49岁,体质尚健,阅历更广,经验更为丰富,可谓德高望重,一言九鼎的重要人物。特别是在顺治十八年(1661)三月,玄烨刚刚即位,江南桐城县一位叫周南的生员(秀才)特地赶到北京,向朝廷提奏十款,其中有一款就是要求孝庄皇后垂帘听政,这比慈禧在咸丰十年(1861)处心积虑要垂帘听政时的条件和环境优越得多,但是孝庄皇后放弃了这一切的机会,她无强烈的权欲,更不想出头露面执掌大权,也只想尽心辅佐自己的儿子和孙子,这是最让人敬佩的。这就是她的境界,她是不想被后人指责,不想乱了朝政,她一生的心头愿望就是为了大清朝,只要大清兴盛,她什么都可以牺牲!她一生辛劳的辅佐一代又一代皇帝,为了丈夫的儿子付出那么多,且不说她的委屈有多少,承受了多少常人没承受过的苦与累,她日积月累的辛劳证明了她的伟大,一个女人这想是多么不容易,自古女人想撑起一切谈何容易啊。无数的阻力与背后的唾骂,她没有把功名看重,只想做个无名功臣兴旺大清!

短短的四十分钟无法呈现孝庄太后传奇的一生,谨以梅森称赞罗兰夫人的一句话结束我对孝庄文皇后的敬仰“她是不可仿效的,她是历史培育出的一朵奇葩,她是独一无二的,是一个为了特殊使命而活的人。”

你一直被模仿,却从未被超越。

上一条:小草文学社获全国优秀校园文学社荣誉称号
下一条:51艺术区举行艺术涂鸦活动

版权所有:云顶4008集团官网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夹河前街26号

  • 网站首页

  • 学校概况

    • 一中简介

    • 组织机构

    • 历史回眸

    • 荣誉殿堂

    • 美丽校园

    • 规章制度

  • 校务公开

    • 学校概况

    • 规章制度

    • 云顶集团官网首页登录入口

    • 招生收费

    • 师资建设

    • 新校区规划

  • 党建园地

    • 党建动态

    • 政治学习

  • 招生聘师

    • 招生动态

    • 招生政策

    • 招聘动态

    • 招聘政策

  • 国际教育交流

    • 国际部简介

    • 国际部动态

    • 学术信息

    • 师生园地

    • 精彩视频

    • 国际交流

  • 教学教研

    • 教学管理

    • 教研管理

    • 师资建设

    • 课改阵地

    • 资料存档

    • 丰硕成果

    • 综合实践

  • 教师频道

    • 名师风采

    • 青蓝工程

    • 教师获奖

    • 教师论文

    • 心中的恩师

  • 校园文化建设

    • 德育管理

    • 学子风采

    • 团委纪事

    • 学生组织

    • 社团活动

    • 心海导航

    • 国旗下讲话

    • 研学旅行

  • 工会生活

    • 工会园地

    • 关工委

    • 老干部俱乐部

  • 后勤安保

    • 后勤服务

    • 安全保障

  • 撷秀初中

  • 站点服务

    • 一中钉钉

    • 一师一优课

    • 中学学科网

    • 实验教学登记

    • 电子阅览室

  • 网站首页
  • 学校概况
    一中简介
    组织机构
    历史回眸
    荣誉殿堂
    美丽校园
    规章制度
  • 校务公开
    学校概况
    规章制度
    云顶集团官网首页登录入口
    招生收费
    师资建设
    新校区规划
  • 党建园地
    党建动态
    政治学习
  • 招生聘师
    招生动态
    招生政策
    招聘动态
    招聘政策
  • 国际教育交流
    国际部简介
    国际部动态
    学术信息
    师生园地
    精彩视频
    国际交流
  • 教学教研
    教学管理
    教研管理
    师资建设
    课改阵地
    资料存档
    丰硕成果
    综合实践
  • 教师频道
    名师风采
    青蓝工程
    教师获奖
    教师论文
    心中的恩师
  • 校园文化建设
    德育管理
    学子风采
    团委纪事
    学生组织
    社团活动
    心海导航
    国旗下讲话
    研学旅行
  • 工会生活
    工会园地
    关工委
    老干部俱乐部
  • 后勤安保
    后勤服务
    安全保障
  • 撷秀初中
  • 站点服务
    一中钉钉
    一师一优课
    中学学科网
    实验教学登记
    电子阅览室
校园文化建设
德育管理 学子风采 团委纪事 学生组织 社团活动 心海导航 国旗下讲话 研学旅行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园文化建设 >> 社团活动 >> 正文
社团活动

百家讲坛高一(18)李明珠《孝庄文皇后传奇的一生》

2012年12月10日 00:00  点击:[]

历史中,总有些女子的作用被刻意放大。

历史留给女人的空间总是局促,像一场腾挪不开的舞蹈,低眉敛袖,即使一瞬间的张扬,也往往因不可考的姓,不可考的生卒,不可考的家乡而零落得一片清净,而她不仅仅有姓、有籍,甚至有一段过人的身世,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成为永不磨灭的丰碑,她的存在之如星雨滑过般短暂,可历史的长空仍遮不住她的光芒。

她是一个豪放的女人,来自茫茫的蒙古草原;她是一个神奇的女人,在丈夫死去,失去屏障之后,忍辱负重,与各种势力周旋,并最终保得母子无恙;她是一个睿智的女人。翻转于政治的风头浪尖,为一个帝国开辟了伟大的基业,并成就了其孙儿“千古一帝”的美名,她就是赫赫有名的孝庄太后。

一、世有没人

布木布泰是孝庄太后的本名,亦作木布泰,布木布泰在现在的蒙文里面没有,它是很古老的蒙文,比我们通常所说的老蒙文还古老。后来北京市骨干教师纪连海翻阅了很多资料,也咨询了很多蒙古族的专家得到了答案,布木布秦是亿万子孙的意思。著名学者蔡东藩在《清宫十三朝秘史》和《清史演义》这两本书里面都不约而同地说庄妃叫玉妃。玉、妃子的妃。说她因为长得漂亮,说她的皮肤如脂玉一般,所以人称玉妃,又名大玉儿。但正史上,玉妃这个词送到她姐姐海兰珠身上更适合,为什么呢?海兰珠蒙古语意思就是玉,但孝庄长得确实貌美,被称为“满蒙第一美女”。孝庄太后姓博尔济吉特氏。明万历四十一年,二月初八(1613年3月28日)出生在内蒙古科尔沁部落的一个贝勒家里,其父亲宰桑(寨桑)是科尔沁部落的首领,她从小便是在这样的贵族家庭中成长,在草原上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草原的广阔和美丽也培养了她豪迈,爽朗的性格;草原的阳光,更赐予了她清丽的外表。她为整个草原都带来了美丽的光辉。天真,纯净的眼睛就像塞外的晴空一样的媚,心胸像草原一样宽广。

二、天生圣者

(一)从草原到皇宫

明朝末期,蒙古族一直是明朝政府的心腹大患。到了明朝末期努尔哈赤领导后金政权。当时,蒙古族科尔沁部与努尔哈赤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形成了联盟。努尔哈赤决定跟作为蒙古贵族的科尔沁部联姻。于是他的皇四子皇太极娶了宰桑(寨桑)的妹妹为妻(后封为孝端文皇后)。皇太极是一个有野心,有抱负的人,而哲哲生性宽厚,二人竟颇为投缘。可是,哲哲多年来却只给皇太极生了三个女儿,并没有生一个儿子,心中惭愧,而且又考虑到晚年生活,思考良久,便有了一个决定——她决定推荐自己的侄女布木布秦来同自己一起服侍皇太极,一来自己有个伴,二来也争取能为皇太极生个儿子。她虽然与侄女属于两辈人,可是当时在满族及蒙古族等少数民族里对不同的辈分间的通婚并不十分约束,所以哲哲才想到这个主意。

当时的布木布泰只有十三岁,却出落得美丽夺目,犹如草原上的一道风景。皇太极听到哲哲的建议后心中便已同意,后来亲眼见到布木布泰时心中大喜过望,立即装备将她娶过来。婚礼当天,布木布泰由她哥哥吴克善护送到盛京(沈阳)。努尔哈赤卒诸贝勒及后妃皆出迎十里。同时,大摆宴席,从庆婚礼。后来皇太极发现布木布泰不但长相出众,而且聪明多才,谈吐不凡,心中更是高兴,于是对她也更加珍惜。

有此一变,布木布秦的聪明才终有了发挥的空间。或许,这一变化更多地表现为历史之福气!

(二)成功劝降明朝将领

皇太极与明朝的决战正在不断地进行着,令皇太极非常兴奋的是,他一鼓作气打败了明蓟辽总督洪承畴的军队,并且俘获了洪承畴。洪承畴是一位才能卓越;文武兼备的难得之才,自幼聪明好学,思维敏捷,老师称之“家驹千里,国石万钧”,皇太极在与洪承畴交战中,深有体会,一心想劝降他,希望他能够为自己所用。可是洪承畴是个硬汉子,不论威逼利诱,都不能动他半点心思。更为严重的是,洪承畴只求一死,开始绝食以对清军。皇太极派汉族大臣范文程、金之俊等轮番去游说,却只遭来洪承畴的一阵大骂。

当庄妃了解这事后,深知皇太极欲夺整个中原之志;皇太极也向她说明了已经做过的种种努力,可惜一直未果,庄妃略作思考,便提出自己欲去尝试劝降。皇太极虽知庄妃聪明不凡,可如今她自荐去劝降谁都没有办法说服的洪承畴,心中着实不相信,庄妃只是让皇太极把范文程找到了身边,详细地打听了一切,但当听到一小撮灰尘落到了洪承畴身上时,他立即用手将其弹去,如此一个爱惜自己的人,庄妃料定他必有求生之念。于是她便胸有成竹地表示自己可以成功。并将计策说与皇太极,皇太极也便同意其前去试试。

庄妃去时,并未着满服,而是扮成了汉人,洪承畴与对待所有来劝降的人一样,背对着她,对她不理不睬。

可是,庄妃有足够的耐心,事事表现出细致入微的一面,让洪承畴终于忍不住回头看了看她,当时,洪承畴面对着年轻貌美、气度非凡的庄妃,不禁对她产生了好感,庄妃见他已经对自己消除了部分戒心,便开始询问洪承畴的妻儿老小,引起了洪承畴的无限感伤。庄妃趁机进言,让他归顺清廷,洪承畴以自己忠君爱国相驳。庄妃便细数大明朝庭腐败堕落的状况,又联系了天下百姓的命运,一番话说得洪承畴哑口无言,茫然不知如何应对。

庄妃知道自己的话已经奏效,便进一步提出,如今辅佐大清圣上,不仅可以使百姓安居乐业,自己也可以让自己和亲人相聚一处。

她说到此,适时把特意带来的参汤递了过去,洪承畴在不知不觉间,接受了参汤一饮而尽。一连几日的温言软语加美食佳肴,让洪承畴坚硬的心终于渐渐地被溶解了,不久后,皇太极亲自前来,对洪承畴问长问短,终于这个有着铮铮铁骨的汉子无法再固守他的心灵防线,终于跪倒在皇太极面前,投降了大清。虽被后人嘲讽“千古艰难惟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但是后来,洪承畴果然立了许多战功,官职也不断晋升,成了清朝的开国功臣。

庄妃的睿智在当时便已崭露头角,令人惊叹!天降如此女子给大清王朝,也算是大清的福分了。庄妃的智慧是出重的。朝中无人能做的事,她却做到了,足以显示出她的过人之处,“后宫第一谋士”当之无愧。

(三)睿智助子夺帝位

崇祯十六年(1643年)秋天,当皇太极一步一步向着事业的最顶峰迈进之时,却不幸突患脑溢血,离开了人世。“梦里几番哀,无奈与君绝”,庄妃悲痛欲绝,欲之殉葬之礼追随皇太极于地下,但在大家极力劝说下,她终于决定不再轻生了。

对爱情如此忠贞,着实令人敬佩!

皇太极死得突然而未来得及指定继承人,以至于“诸王兄弟,争相为乱,窥伺神器”,大清王朝的贵族们开始了皇位争夺。

在争夺皇位的斗争中,皇太极的长子豪格,战功卓著,在众皇子中显得异常突出;皇太极的十四弟睿亲王多尔衮,也曾在战场上立过许多战功,实力不容小觑。当年在努尔哈赤去世时,其母被迫殉葬,皇位便落到了皇太极手中,多尔衮一直对此耿耿于怀,如今皇太极已死,他的野心便再度产生,立志一定要夺得皇位。

豪格与多尔衮二人势成水火,实力相当,一时竟很难分出胜负。庄妃目睹这一现状心痛不已,她审时度势,考虑再三,认为能让这种风波平息的办法便是不让他们任何一方夺得皇位。可大清的基业又必须后继有人,她立即想到了自己的儿子福临,若福临能登上帝位,不但可以化解眼前的危机,自己的将来也会一帆风顺。

庄妃知道,如果想完成这个计划,就必须让豪格与多尔衮都接受福临继位这一事实,其难度可想而知,于是,皇后与庄妃找到豪格,向他说明了此番来意。豪格也是一个有头脑的人,只是因为争夺王位,才顾不上所有可能导致的祸患。如今,他虽心中难过,但身为皇太极的长子,若想保得大清稳定,自己必须放弃这个机会。

接下来庄妃又找到多尔衮,多尔衮则不如豪格那样容易被说服,他已经为这个皇位等了很多年,当然不会轻易放弃这个机会。可当庄妃向他分析了当时的局势时,他也明白这个道理,庄妃察言观色,知道多尔衮已经动心,便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决定让福临继位,由多尔衮为摄政王,统领军国大权。多尔衮明白如此一来,自己虽不是皇上,却拥有着不弱于皇上的权利;而且见庄妃如此诚恳地与他相谈,便不再犹豫,决定支持福临登位。自己一定安居于后宫,不管政事。

最终,崇德八年(1643),只有六岁的福临继位,即顺治帝。

三、忍辱负重终获光明

顺治元年,(1644),清军攻下了北京城,多尔衮迎顺治帝及庄妃等移驾北京,清朝入主中原。不久,豪格被杀,摄政王济尔哈朗也遭到贬官。这一切,当然不会是只有七岁的福临所为,做这一切的当然是摄政王多尔衮,多尔衮的权利不断膨胀,在朝廷中排除异己,大肆揽权,顺治帝也因此成为傀儡。

孝庄太后也积极的辅佐儿子。她进行了一系列的政事安排,将朝庭诸事管理的井井有条,并且她积极支持满汉并用。同时,她还积极的教导福临,希望他在不久候亲临朝政。

可是,多尔衮的权利越来越大,若照此发展下去,迟早会成为大患。她便积极的拉拢多尔衮,不断的给予赏赐及语言安抚,尽量让他放松警惕,以便摒除危机,(而后人有一种说法:孝庄太后屈伸嫁给多尔衮)

孝庄太后对多尔衮的安抚至少让他受到了一定限制,孝庄的睿智与心思在这件事中表现得很突出。

孝庄太后的坚忍能力也开始初步显露。为大事者,此一能力当不可或缺,孝庄太后,真乃强者也!

顺治七年(1650年),正当多尔衮的摄政如日中天之时,他却患病而死,顺治帝终于得回属于自己的权力,十三岁的他终于可以真正地君临天下了。并且一年后,他开始亲政。

不过,虽然顺治帝已经亲政,但孝庄太后并未完全放手让他总揽国家的一切大事,仍然在一些事情上辅佐他,让大清国向着更加稳定与强盛的方向发展。

可以说,若没有她就没有后来的顺治帝爱新觉罗·福临,如果福临的母亲不是她的话,那福临可能永远只是皇太极的第九个儿子。

顺治十六年(1659)郑成功不满当时的清廷,便在精心的策划与筹备后,开始向满清朝廷发动攻击,顺治帝惊慌失措,认为大势已去。但在孝庄太后的严厉斥责下,顺治帝醒悟,在太后的建议下,大军与南京驻军内外夹击,终于将郑成功击退。

此一段,再次显示了孝庄太后的大局意识,以及运筹帷幄的能力,若无她或许这一段,大清在中原已经不复存在了。

四、聪明勇敢成就了千古康熙——把余生都给了妳

然而1661年,顺治帝因患天花英年早逝,年仅二十四岁。(又有一说,顺治帝因为宠爱的董鄂妃病故,便欲出家为僧,以度残生)

顺治早逝,为避免因争位而导致混乱,孝庄当机立断立顺治帝第三子,即八岁的玄烨为帝,即康熙帝,康熙帝在孝庄的辅佐下成长。选了鳌拜、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为辅政大臣。虽然用心良苦,却仍然未料到后来鳌拜给朝廷施加了很强的压力,差一点又一次为大清朝带来颠覆的危机。

康熙帝年龄尚幼,于是朝廷纷纷关注为庄太后是垂帘听政,孝庄太后却称,康熙帝已有辅政大臣,于是拒绝了此建议,这一点,已经明显表现出她与历史上许多为了权力不惜一切代价的后妃不同。

但若孝庄直接统管天下,大清恐怕会提前进入盛世。即便如此,大清的强盛时期也因为她的存在而不久出现了。

康熙继位不久,大清朝廷又一次出现了危机,四位辅政大臣不断分化,形成两个派别。鳌拜跋扈,朝中之事,只要他决定了,往往不通过其他任何人便擅自做主,大权独断。

康熙不知该怎么办,便来请示祖母,但是,孝庄只是让康熙好好听话,不必在意,而她在心中不断盘算着对策,等待时机。

康熙六年(1667),康熙亲政。年仅十四岁,可是鳌拜对他形成了更大的威胁。实权实则掌握在鳌拜手中,鳌拜竟逼死了辅政大臣苏克哈萨。不久之后,康熙从贵族子弟中选了十名跟自己年龄差不多的少年来到宫,学习摔跤技能,并最终在孝庄太后的支持下擒获鳌拜,康熙正是在孝庄太后的指导下,完成了他一生中丰功伟绩的第一件事,从此开始了康熙以帝王身份纵横天下的历史。

孝庄太后能够在身处危机时临危不乱,还能冷静分析,精心布置,助康熙成功地铲除鳌拜,这一历史事件时,后人都不会漏掉孝庄太后的名字。

如此果敢与睿智,有几个男人能做到呢?康熙若无此祖母,中国历史上说不定就会少了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而有此祖母,乃他之万幸。因而康熙常说,“趋承祖母膝下,三十余年,鞠养教诲,以致有成”“若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有今日之成”。

孝庄一直认为康熙将来必会成为一位了不起的天子,所以也尽心相辅。可是孝庄太后并没有认为康熙的天下已经高枕无忧,1681年,孝庄太后助康熙平定三藩叛乱,至此,孝庄太后助康熙完成了他人生的第二件大事,从而为康熙大展宏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孝庄太后与康熙这一老一小,形成了大清朝初期最完美的组合,也成就了大清最精彩的几个历史片断,很难想象,若孝庄太后不存在,大清是否还会屹立不倒。于是,后人提及其名,不得不竖一下大拇指——真正的女强人!

五、时间的灰烬——历经三朝安然逝去

康熙三十六年(1687),孝庄太后终于病倒了,康熙日夜守侯在病床前,侍奉着她,但孝庄太后年事已高,已无力回天,终于在同年十二月离开了人世,享年七十五岁,葬于“昭西陵”,谥号为“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省圣天皇后”。

孝庄太后一生的三朝(蒙德、顺治、康熙),在军事、政治及百姓生活方面都表现了她非凡卓越的能力。以至于康熙一生都不忘祖母的教诲,因为没有她,便没有康熙后来的青史留名。说不定在鳌拜时期便已经不再能够为帝了。康熙能被后人称作“千古一帝”,孝庄太后绝对功不可没。

后世评价

良好的修养和深厚的亲情,无权欲,不争名,太后临朝称制也好,垂帘听政也好,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孝庄皇后也有多次垂帘听政的机会,福临6岁即位,当庄孝庄皇后31岁,正值盛年,精力充沛,玄烨8岁即位,孝庄皇后49岁,体质尚健,阅历更广,经验更为丰富,可谓德高望重,一言九鼎的重要人物。特别是在顺治十八年(1661)三月,玄烨刚刚即位,江南桐城县一位叫周南的生员(秀才)特地赶到北京,向朝廷提奏十款,其中有一款就是要求孝庄皇后垂帘听政,这比慈禧在咸丰十年(1861)处心积虑要垂帘听政时的条件和环境优越得多,但是孝庄皇后放弃了这一切的机会,她无强烈的权欲,更不想出头露面执掌大权,也只想尽心辅佐自己的儿子和孙子,这是最让人敬佩的。这就是她的境界,她是不想被后人指责,不想乱了朝政,她一生的心头愿望就是为了大清朝,只要大清兴盛,她什么都可以牺牲!她一生辛劳的辅佐一代又一代皇帝,为了丈夫的儿子付出那么多,且不说她的委屈有多少,承受了多少常人没承受过的苦与累,她日积月累的辛劳证明了她的伟大,一个女人这想是多么不容易,自古女人想撑起一切谈何容易啊。无数的阻力与背后的唾骂,她没有把功名看重,只想做个无名功臣兴旺大清!

短短的四十分钟无法呈现孝庄太后传奇的一生,谨以梅森称赞罗兰夫人的一句话结束我对孝庄文皇后的敬仰“她是不可仿效的,她是历史培育出的一朵奇葩,她是独一无二的,是一个为了特殊使命而活的人。”

你一直被模仿,却从未被超越。

上一条:小草文学社获全国优秀校园文学社荣誉称号 下一条:51艺术区举行艺术涂鸦活动

【关闭】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0/1000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共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页
  • 网站地图
  • 站内搜索
  • 用户登录
  • 管理登录
  • 意见反馈

地址: 徐州市云龙区紫金路36号(紫金校区) 联系电话:85885002 邮编:221004   徐州市夹河前街26号(夹河街校区)联系电话:85582102  邮编:221002 

云顶4008集团官网 - 云顶集团官网首页登录入口 版权所有   徐州市华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 苏ICP备05003700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822号